查看原文
其他

“照这么下去,中国动画没几天好日子过啊”

学术趴编辑部 动画学术趴 2023-11-14


作者 / 傅广超
编辑 / 思考姬
排版 / Lizzie 

精神层面的东西看似缥缈,实则决定着人们选择怎样的前途。


我问过一位经历了那段迷茫和无奈的前辈:’既然有段时期经济条件好了,但为什么依然没有出一部过硬的作品?‘


那位前辈说:‘心散了,使不上劲了。’”


这两天电影《封神》票房破了25亿,而我也真心想抓住这个节点,与大家分享24年前有关《封神榜》、有关中国动画、有关美影厂那段历史转折期的故事——


中国首部封神题材长篇动画剧集《封神榜传奇》(1999年)它的豆瓣评分与《封神》一样也是7.9,距离它播出也整整25年了。

它的OP至今被部分国产动画观众誉为“最燃”国产动画OP之一:


“在那遥远的时空闪烁!
是那神秘的古老传说!
经过漫长的岁月蹉跎!
依然留在我心中!
传说!
传说!
传说!”

尽管已经历经二十多年的岁月蹉跎,但相信这跃动的旋律,依然能条件反射般地唤醒曾经看过这部动画的人记忆深处的一幅幅画面……



“封神榜传奇”五个金色大字闪烁在浩瀚的宇宙

哪吒打出怎么看怎么像“天马流星拳”的“灵珠风暴拳”

圣斗士模样的伟岸神仙与乱舞群魔激战正酣

当年,还是小学生的我第一次在国产动画里感受到了这几个关键词:青春、热血、悸动,以及多少年以后才知道该如何形容的“中二”




说它青春,是因为它屡屡直面情爱描写,尺度就目前来说不可谓不大

相信很多同龄人与我有一样的经验。

然而,时过境迁后的重温旧梦不一定会有好的体验。大学期间,我决定将这部100集的动画完整看一遍——作为一名已经开始接受动画专业训练的大学生,我意识到这部在制作上不算精良的作品一定不会再让自己满意


但我还是高估了自己的承受力,看了几集我就崩溃了。粗劣的视效、频繁崩坏的人物造型、凌乱的分镜设计和场面调度、几乎没有任何表演细节的动作设计……冲击着我的底线。



粗糙视效

没有表演的动作设计、掉帧般的视效

与美型相差甚远的崩坏作画
而且,我发现,只要我在寝室看这部片子并且公放,一定会招来室友围观、吐槽。那会儿还不兴弹幕,但这种现场实时互动就如同弹幕一样为我平添了无穷的乐趣。于是,我就这么持之以恒地在宿舍放完了100集,在室友们嬉笑怒骂地陪伴下完成了这场他们口中的“自虐”式观影。
平心而论,《封神榜传奇》的剧本基础算是不错的,导演对作品风格的设想和阐释也颇有推陈出新的野心,坏就坏在制作上。

我曾十分疑惑,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曾经以“探民族形式之路”为傲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了这样一部效仿日本动画风格的作品?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部作品的制作如此粗糙?


大家应该也很疑惑吧?

说巧不巧,我上大学时的动画专业课外聘老师,就是《封神榜传奇》和《大英雄狄青》的执行导演之一梁云

梁老师并不是美影厂的职工,而是与美影厂长期合作的加工片公司带片导演。多年后再看《封神榜传奇》,梁老师自己也直摇头,在我的踊跃提问下,他向我谈及了不少加工片制作过程里的种种无奈。


后来,我加入了空藏动漫资料馆学术小组,开始负责工作室的口述历史项目,对中国动画史的了解日渐深入,并陆续接触到了《封神榜传奇》的导演王根发编剧李绍然王大为等前辈。

从他们那里,我终于知道了这部作品创作背后的更多细节,并开始从动画艺术史和行业史两个维度,去认识和思考作品本身及其诞生的时代。

希望大家也能认真听完这背后令人感慨万千的背景故事——



01
王根发的动画导演晋升之

1996年底,王根发开始筹备《封神榜传奇》,这是他一次主导大型动画片的创作。

那时他已经有三十多年的从业经验,刨去政治运动中的蹉跎,也有二十多年了。厂领导曾经在他的个人档案里留下过这么一句评语:专业思想不稳定。

对于这句评语,王根发本人也是承认的。

2015年9月,王根发接受空藏动漫资料馆采访 赵强拍摄

王根发是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分配进入美影厂的。不少美术科班出身的美影人一开始都不太安心于动画业务,他们觉得个人美术创作才能够充分挥洒才情,所以将不少精力用于开辟“第二艺术战场”。当然,其中也有不少人逐渐为动画艺术的魅力所折服,最终成长为大家巨匠。



王根发参与创作的传统连环画《南柯一梦》


二十多年里,王根发参加过
《小号手》(1973)《老虎学艺》(1982)《快乐的数字》(1984)《三毛流浪记》(1984)《黑猫警长》(1984)等作品的动画设计,有榜样在前,他慢慢对动画燃起了兴趣,也一直在等待着执导影片的机会。


80年代末,美影厂面临着体制改革中的各种内忧外患,已经无力持续推出高质量的艺术片。即便产能有限,他们也必须将生产重心转向动画系列片、连续剧,以此回应电视业的崛起

同时,外资动画加工企业的扩张极其迅猛,美影厂业务骨干大量流失,为了迎接挑战,美影厂也成立了附属合资加工企业,以此活跃经济、稳定人心。


这段时间,王根发虽然没有从美影厂离职,但也处于“半下海”状态。他经常在外拍广告片、画连环画,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资源,也打出了名声。他思维活跃,敢想敢干,社交能力强,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很快就适应了市场经济下的丛林法则。凭着在外打拼磨炼出的执行力,他帮美影厂的老同事盘活了一个濒死的项目,也让厂领导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很快就获得机会导演了几部短片。


1995年,美影厂在上级部门的鼓励下开展大会战,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一百多集的系列动画片《自古英雄出少年》。任务重、人手紧,许多经验丰富的导演退休的退休、离职的离职,这时候需要大量的新生力量顶上来,之前从没有或很少有导演经验的人员,也正好练练手。王根发在这个项目中担当着排头兵,一口气参加了十余集的导演、美术设计工作,并担当了动画衍生漫画书的主创。

经此一役,他算是真正坐稳了导演椅。



王根发参与创作的卡通连环画《自古英雄出少年》

到了这一步,王根发觉得是时候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了。


02
说服领导,先做三


王根发认为,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终其一生其实都是在努力实现童年的梦想。

他的梦想,是把《封神演义》拍成动画片。


在王根发的童年记忆中,有一段时间父亲带着他天天上戏院“追剧”——看连台本京剧《封神榜》,连着看了几十回。为这个,母亲没少跟父亲吵架,可对王根发来说,这段经历意味着一次艺术启蒙。

几十年来,他时常在脑海中幻想着神魔斗法的景象,直到吃了动画这饭碗,他才意识到,没有哪种艺术形式比动画片更适合演绎封神故事了。


《封神演义》的故事容量太大了,如果要改编成一部动画剧集,怎么也得几十集。那时候,一集10分钟的动画片制片经费在10万元左右,要是拍几十集,可是要动用几百万元资金的。

王根发之所以敢做此想,是因为美影厂这时候不那么缺钱了。


1995年1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不再对动画片实行收购政策,美影厂开始全面转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营模式,日子越发不好过了。

幸运的是,在电视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美影厂马上迎来了新生的转机。1996年,上海市电影局和上海市广播电视事业管理局合并,上海美影厂也随即与上海电视台合并,组建为上海电视台美术片中心——这就是所谓的“影视合流”。这么一来,美影厂的员工待遇、影片投资和发行放映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解决了,厂方瞬间有了大干一番的底气。


上海电视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并挂牌仪式(1996年)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人员座谈会(20世纪90年代)

但王根发觉得,以他当时的分量,还不足以拿下几十集的大项目。于是,他决定分几步走,也就是把《封神演义》的故事分为几个篇章来拍,一开始就拍以哪吒为主角的《金刚哪吒》篇,而且也不求一口气拍完,先拍个3集试试看。

果然,厂领导在他的劝说下点头了,拨了30万元给《金刚哪吒》(至于后来如何追加为总投资1000万的百集大项目,后文再叙)。


片子立项后,王根发赶紧组织编剧进行剧本创作,同时邀请两位厂外的年轻人着手前期美术设计。王根发画过不少古代题材的连环画,风格、技法称得上典雅、工整、考究。但相当一部分从业者都认为,那时候国内动画、漫画的核心受众都是看着日本作品长大的,已经对中国古典美学日渐隔膜,片子要想有市场、要想讨好新时代的青少年,就得和流行文化结合。用如今的话说,就是得有个对标的大IP或者风格。从结果来看,《封神榜传奇》的主创们也秉承了这一思路。


那么,当时在国内最火的兼备神话、奇幻、格斗等各种元素的外国动画片是什么?


当然是以《圣斗士星矢》为代表的“铠甲系”动画!


《圣斗士星矢》海报


03
对标——《圣斗士星矢》,美术风格开破


1985年,日本漫画家车田正美的代表作《圣斗士星矢》开始在《少年JUMP》连载,次年,东映公司推出了动画版。

这部作品的世界观建立在古希腊神话体系之上,故事中圣斗士的身份与特定星座及其文化背景相关联,每个圣斗士都有特定的格斗绝技、穿戴着样式各异的铠甲。



这些铠甲具有欧洲传统铠甲的质感,又能够映衬出符合古希腊人物雕塑美感的结构形态,而类似拼装模型的设计思路使得不同的铠甲可繁可简、可古可今。

《圣斗士星矢》一经问世就掀起了铠甲系动画热潮,《魔神坛斗士》(1988)《天空战记》(1989)相继推出。后两者虽说是跟风之作,但具有很高的水准。


《魔神坛斗士》的故事背景更多取材于东方文化,铠甲设计运用了传统日本甲的风格元素

《天空战记》则从印度神话、佛教文化中取材,故事和角色的背景设定相对复杂艰深,铠甲风格更加明艳华丽并加入了少量机械元素

1991年至1992年间,被称为“铠甲系动画三杰作”的《圣斗士星矢》《魔神坛斗士》《天空战记》陆续引进中国内地,整个90年代,铠甲系动画热潮在国内经久不退。

显而易见,《封神榜传奇》在造型风格上借鉴、糅合了这三部作品的多种元素。

此外,剧中角色开打时摆架势、凹造型、大声喊出绝招名称并发出掌风、剑气的路数,既受日本动画的影响,也有港台武侠片的影子。王根发毫不讳言,专为哪吒设计的绝技“灵珠风暴拳”就是受了“天马流星拳”的启发。

天马流星拳VS灵珠风暴拳

王根发还找来黄玉郎的武侠漫画给创作人员参考,所以《封神榜传奇》中的角色在清秀俊俏之外还显得沉稳硬朗,除了少男和女性角色有大眼睛尖下巴的美型倾向,大部分角色走的是写实路线。


《封神榜传奇》黄妃、贾夫人、龙吉公主造型设定图

《封神榜传奇》哪吒造型设定图

《封神榜传奇》杨戬、雷震子造型定稿副本

《封神榜传奇》纣王、崇侯虎造型设定图

《封神榜传奇》太乙真人、南极仙翁造型设定图


片中铠甲仅仅承担装饰功能,不是特殊道具,也和角色的属性设定无关,其形态综合了传统中国铠甲的结构、古代欧洲铠甲的流线型外观和日本铠甲的装饰符号,并不同程度地点缀了拼装机甲的元素,铠甲之外的人物服装也糅合了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的服饰特点。中与外、古与今、华丽与简约一番杂烩之后,还真营造出一种“衣冠奇异古风存”的幻象——没准周朝确立华夏衣冠制度之前,上古先民真这么穿呢?!


《封神榜传奇》黄滚、黄飞虎、黄天化造型设定图

《封神榜传奇》姬昌、姬发造型设定图 


担任该片造型设计的是陈联运,他有传统白描及水墨人物画的功底,也有六七年的动画从业经验,当时已是很抢手的动画造型师,同时期,他还参加了央视动画剧集《西游记》(后45集)和美影厂动画电影《宝莲灯》的角色设计。

从《封神榜传奇》的角色设定图中可以发现,陈联运在描绘服饰时会尝试用铅笔线条模拟毛笔线条的顿挫起伏,在为毛发分组或表现其转折、穿插关系时常常用较为平直的线条组成各种锐角、钝角,这使得片中造型处于静态时富有较强的装饰性,却也为动画绘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封神榜传奇》妲己造型设定图

《封神榜传奇》闻太师造型设计图

场景设计、主绘俞臻彦当时也刚刚崭露头角,后来他和陈联运成了老搭档,除了《封神榜传奇》,他们还合作了《哪吒传奇》《大英雄狄青》《三国演义》《秦汉英雄传》等精品动画剧集。

1999年,俞臻彦凭借《封神榜传奇》获得了金鹰奖最佳动画片场景设计奖。《封》片场景的绘制水平确实不低,可是从设计的角度来讲其实没有太多亮点,从神魔境界到凡间风物、建筑,既无源流的考究也没有大胆的创意,只能说是“行活儿”,不过在那个国产电视动画场景设计水平普遍不高的年代确实显得出挑。



《封神榜传奇》场景画面手稿


04
数字化试水;
“搞100集有没有信心?”


只有美术风格上的胆大破立还不够,在制作工艺的革新上,王根发也要吃头一口螃蟹。


那时候,国内的二维动画后期制作还没有普及数字化工艺,大部分动画片还在使用传统的赛璐璐工艺。

赛璐璐工艺虽说在画面的手绘质感呈现上有其优势,但动画工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对于从业者来说,经济方面的因素是最实在的。按照王根发的叙述,如果《封神榜传奇》依然采用赛璐璐工艺,那么每集10万元的经费会有将近6万花在赛璐璐原材料购置、线稿复印、上色及拍摄上,再刨去两万五到三万元的原动画制作费,最终就没有多少酬金发给前期主创人员了。

在此之前,美影厂还没有一部作品的上色、后期完全采用数字化工艺,但王根发决定试试水。

技术上的挑战还是有的。当时的国产绘画铅芯碳成分较少,画出的线条扫描进电脑后效果不佳,并且无法做到百分百“接缝”,在电脑上色时常常“溢色”,折腾来折腾去反而影响效率,这也是很多人一直坚持用赛璐璐的原因。

王根发咬咬牙,让所有动画绘制人员全部使用碳含量较高的日本三菱铅芯,算是基本解决了绘制方面的问题。


90年代中后期,美影厂作品的中期制作已经开始大量依靠外包,王根发有自己熟悉的合作班子。那时候的国产电视动画在角色动画方面普遍要求不高,《封神榜传奇》前3集的动画部分外发后很快就完成了。美影厂的电脑设备无法满足《封神榜传奇》的后期制作需要,于是王根发前往北京,借用央视的设备完成了前3集的后期,这时已是1997年


不久后,兼任上海电视台台长和美影厂厂长的盛重庆到厂视察工作,厂里安排放映已经完成的《金刚哪吒》章节片集——《圣斗士星矢》曾在上海电视台热播过好一阵,盛重庆一眼就看出了《封神榜传奇》的市场潜力:“做得精彩!很神奇!小孩子一定喜欢看”,他把头扭问旁边的王根发“搞100集有没有信心?”


王根发一愣。这一问太突然,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说实话,搞100集的大工程他也没底。但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王根发没有多作犹豫:“没问题!”


没过几天,第一期的300万元资金转到了美影厂账上。


王根发第一时间邀请美影厂的“定海神针”钱运达担任艺术顾问,安排上海电视台的吴钧参与联合导演,组成了“老中青三代”联手的班底。

这个班底构成让上级领导十分满意,以王根发为核心的《封神榜传奇》主创班子算是稳了。



05

剧本,配音,作曲可圈可点,除了制作

100集的《封神榜传奇》要在两年内完成,主创们压力很大。

这个时候剧本也才开了个头,王根发只能一边催剧本一边赶片子。

《封神榜传奇》的前13集由李绍然编剧,后87集由王大为编剧,绝大部分工作量压在王大为肩头,当时他必须每3天出1集剧本

此前,李绍然刚完成《特别车队》(1993)后9集的编剧工作。

从前的美影厂以风格多元的美术片闻名世界,编剧、导演们常常是从影片的美术风格、材料工艺特性出发创作文字和分镜剧本,他们注重角色行为动作细节刻画和视听语言的抒情性表达,在处理对白时也秉持着少而精的原则。

李绍然在写作《特别车队》时则反其道而行之,他让故事情节大开大合,加快了叙事节奏,增加了戏剧冲突的强度,情感信息的传达采取直给的方式,并且直面情爱描写,这些因素在《封神榜传奇》的剧本中也有体现。

2016年12月,李绍然接受空藏动漫资料馆采访

这种理念也曾受到非议,但因其符合一般商业动画剧集的剧作规律,所以在青少年观众中反响甚佳。

王大为也认为动画剧情片的剧本和普通电视剧相比并没有本质区别,但动画在表现某些奇幻性情节时有自己的优势。

2022年10月,王大为接受空藏动漫资料馆采访

王大为倾向于让动画片的情节信息更集中,避免支线过多,同时不会在一段情节里设置太多角色,能让一个角色完成的情节绝对不分给两个。他最擅长创作历史传奇类的剧本,由他合作或独立编剧的《镜花缘》《西游记》《宝莲灯》《隋唐英雄传》《大英雄狄青》《三国演义》《秦汉英雄传》还有《三毛流浪记》(央视版),在剧作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总能在继承传统和当代化演绎这两条轴线中找准坐标。


《宝莲灯》就由王大为独立编剧
小说《封神演义》的长处在于设定了周革商命、阐教和截教相争的宏大故事背景,塑造了多个禀赋各异、性格色彩强烈的主要角色,设计了琳琅满目、奇思妙想的法宝、法术,创造了封神这一极具史诗感的情节线索。短处是缺乏严密的逻辑、情节构思较为松散、粗糙,并且把很多戏剧冲突的发生和解决归于空洞的宿命论。

小说的前半部分还比较注重情节的跌宕和角色的个性刻画,后半部就渐渐成了流水账,本该荡气回肠的群仙破阵环节却沦为单调的秀法宝、送人头。不过,这却为后世的再创作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


《封神榜传奇》的主创们将全剧分为《金刚哪吒》《姜子牙下山》《黄飞虎反商》《冰雪冻岐山》《闻太师出征》《战地结姻缘》《火烧摘星楼》等几个篇章,每个篇章的戏都紧紧围绕着几个核心角色展开。哪吒、杨戬等年轻化的人物被塑造为备受瞩目且贯穿始终的主角,松散的线索得到了集中,冗余的情节和人物被大胆删除、合并,各篇章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关联和呼应。

那时国内的主流动画剧集还没有野心去承载深入的文化信息、描绘复杂的权利和人性斗争,能讲好一个通俗的故事就很不错了。

所以,小说中女娲设局、阐截相争的背景被悉数删去,李靖、哪吒父子相处得其乐融融,神、仙之别没有被强调,仙人们在商周之间选边站队主要取决于自身三观,原本的题眼“封神”仅被处理为大结局时的仪式……

对于一部面向少儿的动画剧集来说,这样的处理不可谓不高明。但对于封神文化迷来说,这使得作品显得不够“有文化”、不够有史诗感。真正可惜的是,剧作没有描绘出几个核心主角的成长历程,哪吒、杨戬、姜子牙、黄飞虎等角色从头到尾都是真善美、伟光正的代表,很难使观众与之深切共鸣,土行孙等配角的个性反倒被改编得更鲜活。



土行孙与邓婵玉
但是,再好的故事,也需要好的视听语言和角色表演来完成影像化,显而易见,《封神榜传奇》粗糙的动画制作水平拉垮了剧作。

好在该片的配音团队汇集了武向彤(饰哪吒)、俞红(饰石矶)、张欣(饰姬发、杨戬等)、宋怀强(饰姜子牙)、狄菲菲(饰妲己、邓婵玉)、沈晓谦(饰闻仲等)、王肖兵(饰申公豹、赵公明等)、郝平(饰土行孙)等一众优秀的演员,他们虽无法使画面化腐朽为神奇,但尽最大的可能通过声音来精准地还原了角色性格、营造了戏剧张力,观众即便不看画面,光听声儿,也是莫大的享受。
(当然,对白中也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大高明的水词儿,有些是剧本的锅,有些则可能是为了迁就凌乱的动作和顾及声画配合的节奏不得已现加的。)

最后必须提到郝怡珏作词、郑方作曲、罗雨霍永刚演唱的主题歌《神的传说》,这首歌绝对是《封神榜传奇》最好的名片,是全片主题、内容的升华,也似乎是中国最早的“燃系”动画主题歌,难怪有观众在视频网站的弹幕中称其为“战歌”。

郑方最著名的作品,除了《邋遢大王奇遇记》的主题歌《小邋遢》、和刘欢合作的《宝莲灯》主题歌《天地在我心》,应该就属这首《神的传说》了。

此后,他又驾轻就熟地运用类似曲风为《魔鬼芯片》《西游漫记》创作了主题歌,同样为观众所称道。


06
结语:“照这么下去,中国动画没几天好日子过啊。”

大多数公开资料上显示的《封神榜传奇》出品时间是1999年,其实准确地说应该是首播时间,因为部分片集首播时全片还没有完成。

从摄制组的工作档案和媒体报道来看,1999年4月,已完成的《封神榜传奇》前33集率先登录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则于7月5日开播前50集,而全片的制作要到2000年4月才完成。


首播当年,《封神榜传奇》收获了热烈的市场反响,8月就获得了第17届金鹰奖最佳电视动画片奖,并兼获场景设计单项奖。2000年暑期,全片在上海电视台热播期间的最高收视率曾达到7.21%。动画片相关图书、音像及玩具类衍生品开发也随即跟进,其中以VCD光盘销售业绩最佳。导演一度想趁此东风将剧集版精剪为85分钟的剧场版发行,最终未能实现。


市场反响热烈的同时,业内外围绕着《封神榜传奇》的争议和批评其实在私下里一直没有断过,最核心的当然是关于其粗糙的制作水平。

稍有动画制作常识就能看出问题在哪儿:分镜和构图草率,人景空间关系常常失准,场面调度混乱,视听节奏未经严格的规划,无节制地滥用重复镜头,动画张数少、形象及动作绘制水平低等等。究其原因,制作成本低的客观因素与品控要求低的主观因素都有,其中牵涉的问题在那个年代的业内非常有代表性。


央视动画剧集《西游记》的筹备、制作比《封神榜传奇》略早,资深动画人苏庆亲历、见证了前者的运作过程。

据他回忆,《西游记》平均每分钟的制作经费是2万元左右,动画中期的外包价大概是每分钟一万元到一万五千元之间,这个价在当时的动画加工市场上属于中档价格,能够邀请到比较正规的中型团队参与,产出动画镜头的作画张数和动作质量大概可以对应国际上的“B-”级别。但这个投资水平和作画质量仍然要比外国的同级别项目要低,当时国内实力较强的大公司通常只接外国片。


反观《封神榜传奇》,每分钟的制作成本是一万元,比《西游记》要低一半,给到中期的制作费也就几千元,如此低廉的价格只能请小型公司参与,自然作画张数少、质量低,而小型公司在流程的严谨度和人员的业务水平上必然也要低不少,为了在冲数量的过程中多盈利,他们可能会想出更多省力气的办法。从结果来看,《封神榜传奇》的整体作画质量基本可以划到D级——在动作流畅度方面常常连日本60年代的《铁臂阿童木》都不如


制作经费低、周期紧和产品质量差的背后,是整个行业中弥漫的急功近利的风气。

全面市场化以后的动画制作单位,常常为了搭政策的顺风车而无视动画影片生产规律,盲目地搞大会战,一味求速度、求数量而不断下调质量标准,只拿每年完成的分钟数说事。在一部分从业者眼里,手里的项目只是暂时经手的“活儿”,项目将来的好歹与己无关,从而在疯狂逐利的过程中放弃作为“动画手艺人”的底线,直至被行业淘汰。


苏庆深深地记着,90年代中期,老前辈钱运达曾看着表面上风光红火的动画加工业叹息道:“照这么下去,中国动画没几天好日子过啊。”


造型美学的“崇洋”同样是《封神榜传奇》的争议点之一,正反双方的意见各有道理,业内业外的说法差异也不大,各视频网站和论坛上的评论足够有代表性,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只说说个人的观点。有道是“风物长宜放眼量”。

在文艺创作中海纳百川、为我所用本没有什么好指摘,但基于本土文化的自信、自觉去开放性地吸收、融汇继而创新,和出于文化上的不自信、为了迎合市场而投机跟风,两者在创作的着力点上有本质的不同,作品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也必然有差别。我们不好武断地评价《封神榜传奇》属于哪一种,但可以肯定的是,后来的一大批国产动画都在盲目地模仿日本、美国的风格,继而陷入了美学上的迷茫。而在我们亦步亦趋地步外国同行的后尘时,人家已经又闯出一片新天地了。


不论是对于艺术创作集体还是商业制片公司,传承有序的历史文化和美学追求是十分宝贵的财富,也是其立身之本。

迪士尼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它始终秉承着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一贯的美学追求,同时随着时代潮流的变迁和技术的革命而发展、优化着自己的系统,即便曾经经历过风雨飘摇的阶段,但他们从未否定过自己的历史。

吉卜力的美学立场也是一贯鲜明,并自认是东映初创时代“漫画映画”理念的继承者。


但中国动画人却似乎在一段时期内对自己曾经有过的美学积淀和创作经验既无信心也无坚守,似乎面向市场、迎接潮流就意味着“吹灯拔蜡”式的自我否认、意味着一切推翻重来。结果是传统遗失殆尽,新的美学体系也没有构建起来,并且一再用别人的标准来定义自身的价值。

尽管我们仍然常常把曾经的辉煌挂在嘴边,但是,我们在美学底色和文化精神上已然与那个黄金时代隔了很远很远。


精神层面的东西看似缥缈,实则决定着人们选择怎样的前途。

我问过一位经历了那段迷茫和无奈的前辈:“既然有段时期经济条件好了,但为什么依然没有出一部过硬的作品?”那位前辈说:“心散了,使不上劲了。”

而《封神榜传奇》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时代下整个行业的精神动荡。


学者李天飞在提及《封神演义》的文学成就时,半带调侃地给出了“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评价。如果要对《封神榜传奇》在中国动画史上的位置做个评价,我觉得不妨称之为“但开风气难为师”——它曾满怀壮志,顺应着时代的风向,站上了历史的潮头;却也因为力不能支,最终被卷入了历史的深渊。

它虽是“时代的眼泪”,但也折射着斑斓的色彩,对后人来说,它提供了足够多样的观看角度,留下了足够广阔的讨论空间。



-编者注-
本文作者傅广超老师,也是一位长期致力于老一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人的口述历史采访、为大家留下了大量鲜活的历史记录的研究者
同时,傅老师也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做了许多经典中国动画的创作研究,而其中的【大闹天宫的角色动画创作解密】,正在我们的平台更新中。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这门内容极其丰富的音视频课程,涉及作者辨析,美学渊源、演出风格等多个方面,其中有的节次甚至长达三十分钟。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点击上方图片即可。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支持我们 | 学术趴是怎样养活自己的?


不想进大公司打工的动画人,有哪些生存路径?


专访腾讯制片+彩铅导演,《镖人》动画诞生记


高分漫画《乐与路》上架,献给困境中的你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